【1950年,陈赓来越南做“场外指导”,第一仗就让越军奔袭4天】武元甲打电话说情:“部队太疲劳了,我看一下子很难攻上去...”,陈赓怒拍桌子:“如果这样的仗还不打,我就卷起铺盖走了”
在1950年7月,陈赓以中国代表的身份秘密前往越南,以协助当地军队改善军事组织与战斗准备。这次任务不仅对陈赓,也对越南军队是一次重要的经验。在此期间,他对越南军队的结构和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影响军队效能的核心问题。
首先,陈赓注意到越南军队内部官兵关系的紧张问题。这种紧张关系源于军官与士兵之间福利待遇的巨大差异。
据观察,越南的一支主力部队在中国境内的整训期间,虽然中国方面按解放军的标准发放津贴,但越军的一些高级干部却擅自改变津贴分配方式,明显提高了自己的待遇,而减少士兵的津贴。这导致了高级干部与普通士兵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极大差异。
例如,营级干部每餐享受肉类,而普通士兵则仅能以粗盐下饭。此外,在行军途中,干部能够借宿于民房,而士兵则需在野外露宿。
这种不平等也表现在物资分配上,一位营长甚至用全营的盐巴换取一匹马,自己骑马行军,而让士兵徒步行军。
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物资分配的不公,还暴露了军队领导层对士兵基本生活需求的忽视,造成士兵体力和士气的双重损害。此外,越军中还普遍存在体罚士兵的现象,这进一步加剧了官兵之间的隔阂。
陈赓强调,军队的力量源于官兵之间的团结。他认为,只有当军官关怀士兵的福祉,而士兵又尊重并服从军官时,整个军队才能真正团结一致,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对于越南人民军而言,他们虽然定位为人民军队,但在平时和作战中显示出的干部与士兵之间的疏远,以及对士兵关怀的缺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边界战役中,干部对伤员的救助不力,显现了组织上的严重缺陷。
陈赓还注意到,越南军队在纪律和指挥系统上存在明显缺陷。例如,209团在东溪攻坚战中的表现揭示了指挥系统的问题。原定的总攻时间到达时,209团却无法联系,导致攻击必须延迟。
此外,当攻击最终开始后,虽然初步成功攻入东溪市中心,但由于指挥混乱,未能及时占领法军的核心工事,并在第二天凌晨,越南前线指挥部错误地命令部队撤退,未能坚守已占领的位置,导致大量士兵在法军飞机的轰炸中受到重创。
对于这次行动失败的深层次原因,陈赓分析了越军前线指挥官的决策过程。他发现,指挥官在炮火准备阶段结束后未能按计划发起进攻,反而延长了炮击时间。这一决策直接导致攻击部队推迟行动,待部队进入市区时天色已明,从而暴露于法军飞机的攻击下。
而且,越军的指挥所通常设置在离前线较远的地方,如有的团指挥所设在6公里外的山洞中,这种指挥配置使得实时了解前线情况和做出有效指令变得极为困难。
在战术部署方面,本应四面包围东溪县城的计划实际上只有一面真正执行攻击,其他三面则处于观望状态,这使得法军能够集中火力打击越军的进攻部队。陈赓对此进行了调整,提出在他的建议和直接指导下,越军前指调整了部署和战术,最终确保了东溪攻坚战的胜利。
通过这次经历,陈赓指出越军中级干部在接收和执行命令时存在拖延和不坚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作为新晋知识分子、缺乏实战经验有关。
他们在执行命令时往往会过度讨论命令的正确性和可能遇到的困难,甚至试图与上级讨价还价,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命令的及时执行和战斗的效率。
最后一个问题是某些越军干部对群众的不尊重,这表现在战后没有妥善处理战利品,如敌方武器和粮食,而更多关注于收集非战斗必需品。这种行为损害了军队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军队的整体形象和效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陈赓在边界战役后向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和武元甲提交了《战役胜利后的工作意见》。这份文件详细记录了他的观察和建议,得到了胡志明的高度评价,并在越军高层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0年10月,陈赓在边界战役总结大会上发表了总结报告。他用了四天时间,深入剖析了越军在战争中的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涉及从干部选拔到作战策略的全方位改进,旨在提升越军建设的质量和战斗力。
陈赓的报告不仅激发了越军对现有问题的深刻反思,也强化了中越之间的军事合作。武元甲和胡志明对陈赓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他的贡献对越南军队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资料:傅涯编.陈赓大将图传[M]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