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不同于楷书和行书,我们欣赏起来有困难,也正是因为这一“门槛”,使得不少人把草书和“丑书”“鬼画符”划了等号。
要想领略到精彩的草书大作,还是应当从古人作品入手,尤其是宋代以前的的大师作品。
这是因为宋前的书家用笔明显更为精妙细腻,笔法更为丰富,尤其是唐代的大师们,既延续了魏晋风采,又兼具唐人的严谨大气,集数代之精华。也正因此,唐代出了两位“集大成者”。
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张旭、怀素二“草圣”,尤其是前者,他的字让李白、杜甫佩服,还被唐文宗以诏令的形式,亲封为“大唐三绝”之一,而邬彤、颜真卿、怀素等人都是他的弟子。
有学者把张旭称为书法史上唯一称得上“大师”的人,因为他的草书不仅取法古人,如张芝、索靖、钟繇、二王、陆柬之、陆彦远等,还从大千世界中寻求灵感。
他曾说“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意。及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其神。自此见汉张芝草书入圣。”
张旭的草书“悲喜双用”,以复杂多变的笔法与充沛的情感打动后人,他传世作品不多,其中《李青莲序》尤其精妙。
此作是他于大醉以后书写,纵笔如飞而又不逾矩,等他酒醒后连自己都感叹再也写不出来了:“醒后复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
《李青莲序》纵29厘米,横543厘米,共78行、498个字,字径大小不一,大者足有10厘米,小者也有5厘米。此作堪称“文书双绝”,李白与张旭的合璧之作。
《李青莲序》用笔极为精彩,空中取势后再逆锋起笔,落纸后衄搓、蓄力、调锋,笔笔中锋而走,书写时提按、轻重有序,笔画遒劲奇宕,折钗股、屋漏痕比比皆是。
转折处以圆代方,灵活畅快、张力十足。就以开篇“李”字为例,横画浑实饱满,起笔钉头处理,撇画向左开张,下半部的“子”向右下攲侧,与撇画呼应,奇宕险绝而不失稳重。
“李”字与下一个“太”字,一实一虚,一轻一重,颇具动势。张旭把魏晋以来行草推向了成熟,开创出更痛快淋漓的狂草。
“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认为其用笔之妙,怀素也只配当他奴仆“长史笔势,其妙入神,岂俗物可近。怀素处其侧,直有奴仆之态,况他人所可拟议!”